標頭背景圖:南大紅樓、鐘樓線稿

南大報導

南大報導是臺南大學師生共同園地,歡迎本校師生踴躍投稿

南大師生探索都蘭聖山,深入卑南文化

南大師生探索都蘭聖山,深入卑南文化
歷史新聞
本校人文學院執行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,實踐人文關懷及發揚本土文化,由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戴文鋒教授於10月28至29日帶領師生一行24人,前往臺東都蘭山考察卑南文化。

海拔1190公尺的都蘭山是海岸山脈南端最高峰,矗立於卑南平原上,是臺灣小百岳之一,因受太平洋濕潤水氣影響,終年雲霧繚繞,故有「美人山」的美稱。位處卑南族與阿美族傳統領域交界處的都蘭山,傳說是卑南族南王部落(puyuma)的聖山,是卑南族祖先最早登陸與居住的地方,也是阿美族馬蘭部落(malatan)的聖山,其祖先曾從馬蘭遷移至此拓荒,因此是兩族共同認定的聖山。

南王部落(音為普悠瑪puyuma)原為卑南族八社之一的「卑南社」。普悠瑪意思是團結、集中。在歷史上,強大的卑南王曾經統御附近的原住民,並向其徵收粟、肉類、貝類。卑南、阿美兩族曾為傳統領域的自然資源而爆發衝突,後來雙方達成協議,立石為界,互不侵犯,此後和平相處。據說這座分界線的聖石就是現今在登山路線上2.3公里的「普悠瑪祭臺」石碑。

戴文鋒教授表示,都蘭山與卑南遺址是了解卑南族文化最重要的兩處銜接點,缺一不可。因此他曾經帶領南大師生進行卑南遺址的考察解說,該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,出土了數量可觀的石板棺與著名的月形石柱。卑南遺址的聚落範圍頗具規模,建物成排分佈似乎是一個已具嚴密組織的部落社會。更值得注意的是其住屋都呈現南北軸向,望向都蘭山,而石板棺的方向也大致朝北,望向都蘭山,足見都蘭山對卑南族的特殊意義。戴教授進一步強調,走進原民部落的歷史場域是實踐族群理解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,此次是第二度帶領研究生進入都蘭聖山,親近感受並了解原住民的歷史與文化,期盼促進族群共榮及相互理解。

相關照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