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大邀請紅鼻子醫生曾靖雯分享「劇場融入醫療的服務與實踐」
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於3月12日邀請民眾劇場工作者、紅鼻子醫生南部演員曾靖雯(田田)蒞臨通識講座,以「紅鼻子醫生的微笑處方籤」為題,暢談劇場演員進入醫院體系的諸多趣事及心路歷程。
曾靖雯老師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、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及紐約East Side Institute社會治療國際課程。2017年加入紅鼻子醫生關懷小丑協會南區駐地演員,透過劇場方式將生活中的樂趣以及溫暖帶進醫院,同時也擔任「木有枝劇場人文工作室」負責人、國際特赦組織臺南小組創始成員等。
肢體語言(body language)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溝通方法,而「劇場」的存在結合了戲劇與身體互動元素,帶給民眾深刻的體驗感。曾靖雯老師說明「紅鼻子醫生」的名稱涵義,「紅鼻子」是小丑形象的代表,一般熟知的英國默劇演員卓別林、豆豆先生,看似滑稽的小丑裝扮其實是一種追求極致而產生誇張的表演方式,充滿喜感,拉近與觀眾的距離,然而笑中有悲,更能引發觀眾對於人生或社會議題的深入探討。
「小丑醫生」的起源來自1980年代美國大蘋果馬戲團(Big Apple Circus),希望以小丑歡樂與希望的形象撫慰病童心靈,臺灣「紅鼻子醫生」由沙丁龐克劇團創辦人馬照瑛總監於2015年在臺大醫院開始提供服務,2017年成立紅鼻子關懷小丑協會。紅鼻子醫生的演出與探訪能夠有效減緩病童的情緒、強化心理成長,至於青少年族群,則以好朋友式談話互動,目前服務的年齡範圍已擴大至高齡長輩,利用不同的表演風格,將醫院的氛圍營造得更為溫馨放鬆。
曾靖雯老師也分享指出,多次演出經驗使她對小丑劇場演出有更深刻的反省及調整。面對年輕生命的消逝總有許多感慨,而對於康復出院的孩子,更誠摯地希望不會以小丑醫生的身分再見他們。面對高張力的病房陪伴,總是不斷提醒自己的身分是「小丑」,須處理好帶給病患歡樂的表演、幫助病患分散病痛的壓力,但同時也要學會處理自身面臨的情緒。
演講最後,曾靖雯老師以自身經歷勉勵現場同學,她說自己並非戲劇背景出身,當年加入紅鼻子醫生的契機是被「能以戲劇帶入醫院體系、與人產生互動」的宗旨吸引,藉此勉勵同學可以多方嘗試,開拓更多實現自我與助人的可能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