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頭背景圖:南大紅樓、鐘樓線稿

南大報導

南大報導是臺南大學師生共同園地,歡迎本校師生踴躍投稿

在地深耕,臺南學研究中心戴文鋒主任分享府城文史

在地深耕,臺南學研究中心戴文鋒主任分享府城文史
南大焦點

臺南市為臺灣最早開發的城市,具深厚的文化底蘊,而本校立足府城亦逾二甲子,收藏許多有關臺南的珍貴文史資料,本校為能整合校內外資源並結合地方的力量推動臺南學,遂於106年成立「臺南學研究中心」。為讓大家了解臺南學研究中心的豐富成果,校園小記者特地專訪臺南學研究中心主任、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戴文鋒教授,分享府城的各種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。

戴文鋒教授指出,身為史學專長,主要以文獻的數據與詮釋來理解過去的人們,而文資系與傳統史學不同,歷史以文獻為主,是透過圖與資料做詮釋的學科,而文資系則是以仍存在於生活中的文化資產為研究,不只研讀史料,也經由實地走訪與現代做釐清,透過身體力行,探究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。戴教授說:「單純的歷史典籍已經無法滿足我對歷史的印象。」所以,帶領學生走訪在地文化祭典,例如農曆3月19日供奉九豬十六羊,是民間供品裡最為隆重的,現在已少人在祭拜,傳說為鄭成功為悼念明朝的儀式,演變至今則產生臺南獨有的「拜太陽公」,透過親身體驗與生活相關的無形文化資產,並與典籍做結合,才能更加接近曾經發生過的歷史現實。

戴文鋒教授對臺南學研究也發表眾多書籍,相較於平時耳濡目染的漢人習俗,他認為原住民的文化更加新鮮。臺南也存有許多原住民聚落,例如鄒族的戰祭,戰祭是祈求戰神庇佑勇士,並藉以勉勵族人,呈現過去作戰氛圍的傳統祭典,戴教授感嘆,當祭典舉行時,那種身歷其境的感覺真的相當震撼,透過種種原住民傳說,也可觀察、推導出各個族群間的關係。

戴文鋒教授認為,文化資產除承載社會發展軌跡及人民生活記憶,也傳承無形的文化價值,希望透過文史研究與實地踏查相關課程,讓學生能夠更加瞭解自己生長的土地,能更加珍視有形或無形的文化遺產,讓臺南400年的歷史能夠在被時光沉澱後,再次展現風華。

SDGs-4 SDGs-11

相關照片